28

2018

-

02

回顾盘山历史

作者:


  盘山,峰削壁立,林木葱秀,一年四季,风霜雨雪,景色俱佳,有“京东第一山”之称,与泰山、华山、嵩山、衡山等齐名,清代被列为我国15大名山之一。清康熙年间李仙根在《舞剑台碑记》中写道:“蓟北多山,山之胜,盘为最。”“三盘暮雨”、“五峰八石”、“响泉飞瀑”等,美景连连,数不胜数。自古以来,盘山以其绝世奇景,吸引无数前人经营盘山、游历盘山、吟咏盘山、研究盘山,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,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盘山历史文化。可以说,盘山不仅是一座景观秀美的瑰丽奇山,更是一座积淀深厚的文化名山。
 
  盘山文化的发展历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1957年,文物工作者在邦均镇北约四公里、与许家台接壤的丘陵地区,发现了张家园文化古遗址。通过三次考古挖掘,出土了大量同属于内蒙古夏家店下层文化(距今4000-3000)遗存,如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铜器等夏、商、周时期文物百余件。同时,在第二次挖掘中,发现了少量与河南龙山文化(存在于公元前2,900年至2,100年)相似的文化遗存。这表明,在距今5000年以前,这里就有人类活动。1977年,在许家台乡南城子古遗址中挖掘出土了陶器、铜器等西周文物。这两处古遗址,是我们祖先开发盘山、经营盘山的重要遗迹,是蓟县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,是盘山文化的浓重开笔。
 
  宗教文化是盘山文化的重笔。历史上,佛教、道教在盘山交替发展,竞相传播,相互争雄。尤其是,佛教的传入与发展,对盘山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其传世名篇《陋室铭》中写道:“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古往今来,人们总是习惯把寺庙与神、仙紧密相联系在一起。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,说法不一。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:公元一世纪,汉明帝时代,佛教沿着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。东汉时期,佛教开始传入蓟县,在盘山东二十里渔山脚下兴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――香林寺。明朝翰林院侍读冯有经在《修香林寺观音殿记》中云:“香林建自汉,缮于唐辽金元。”清康熙年间智朴和尚在其撰写的《盘山志》中,将香林寺列入盘山寺庙之中,于是就有了佛教在盘山“始于汉、兴于唐、盛于清”的说法。
 
  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,即山西五台山、四川峨眉山、浙江普陀山、安徽九华山。查看这四大名山佛教发展历史可以看出,盘山佛教源起早于普陀山、九华山(这两山到宋代才有僧侣活动),与五台山、峨眉山(东汉时,佛教传入两山)并驾齐驱。到了唐代,佛教在盘山有了长足的发展,这一时期兴建了云罩寺、万松寺、天成寺、天香寺、千像寺、感化寺、上方寺、中盘寺、双峰寺、普济寺、香水寺、白岩寺等10余座寺庙。到了明清,特别是清代,朝廷多次拨款赐金,对盘山寺庙进行大规模的新建、扩建和修建,使盘山号称72座寺庙,僧众近千,并有乾隆皇帝的替身在盘山出家。这一时期盘山佛教发展到极盛时期,成为京东乃至全国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。明朝傅光宅《重修佛舍利塔记》云:“盘山佛刹如棋布”。清康熙年间智朴《盘山志》详细记载了七十二座寺庙的盛况。清张朝琮《蓟州志》云:蓟州寺庙建于盘山者最盛,大小不一,华朴各殊。”在民间也流传有盘山“七十二座寺庙,十三座玲珑塔”的口头语。清朝蔡士英《正法禅院修造碑记》载:“古中盘者,京之东五台也。”由此,盘山也就有了“东五台山”之称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游历盘山时,在此题写了“东五台山”四个大字,刻于翠屏峰上。这充分肯定了盘山在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 
  少林寺是盘山诸多寺庙中(除香林寺之外)兴建最早的一个,是蓟县乃至天津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。智朴《盘山志》、朱彝尊《日下旧闻》和于敏中《日下旧闻考》均记载:“少林寺,原名法兴寺,传始建于晋魏(两晋及南北朝时期的北魏)年间。”历史上,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,其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力并不很大。在历经曹魏两晋之后,到了南北朝时期,佛教在全国广为传播,寺庙兴建于全国各地。当时,南朝有寺院3000所,僧尼不下于几十万人。唐代诗人杜牧在《江南春》中写道: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南方佛教发展盛况。在北方,拓跋魏崇信佛教,使佛教发展达到高峰,当时首都洛阳就有寺院1367所,全国有僧人200余万人,仅西安僧尼就过万人。举世闻名的敦煌、云冈、龙门三大石窟就是此时开凿的。盘山地区是佛教输入较早的地区之一。魏晋时期(曹魏、司马晋),就有僧人进入盘山腹地,结茅为庐。北魏佛教兴盛,全国上下风起云涌的建寺造院之风必然对盘山产生重大影响(当时盘山隶属北魏)。因此说,地方志记载盘山少林寺(法兴寺)始建于晋魏年间(公元265年-557年)是有历史依据的,更为真实可信。从建寺时间角度来讲,盘山少林寺至少早于福建莆田少林寺(建于公元557年),不晚于河南嵩山少林寺(建于公元495年)。从寺庙规模来讲,盘山少林寺建筑宏伟。道教弟子姬志真在《云山集》中写道:“寺内有古佛舍利塔高二百尺”。按照现代计算方法(旧时一尺相当于现代七寸),塔高应为46.6米,比城内辽代白塔还要高出10米(白塔高36.6米),由此可见当时寺院之规模。少林寺遗址现存的多宝佛塔,高20米,为明清时期僧人所建。从影响力来讲,盘山少林寺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嵩山少林寺分院,史称“北少林寺”。同时,又是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佛道之争的见证。综合各个时期《蓟州志》、《蓟县志》及《盘山志》,就可清晰的窥见盘山少林寺历史全貌:元朝以前,盘山少林寺一直为佛教圣地。到了元朝,成吉思汗与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(字通密,号长春道人)交往甚密,道教兴盛。道士王志谨(丘处机的徒弟)及其徒张志格游盘山于此,强占法兴寺,赶走僧众,捣毁佛像。1226年,王志谨与其徒张志格请丘处机至法兴寺建醮(道教祭神的一项活动),改法兴寺为栖云观。元宪宗末年(1255-1257年),嵩山少林寺福裕禅师(号雪庭)与西域僧那摩大师三次上书奏告蒙哥皇帝。经过三次廷前辩论,法兴寺复归佛教。中统年间(1260年-1263年),福裕命云威禅师(号巢云)接掌法兴寺。云威至法兴寺,赶走全真道士,立僧接武,传授梅花拳,成为嵩山少林寺分院。1315年,云威禅师与西域僧那摩大师、嵩山少林福裕禅师到大都(今北京)觐见元仁宗,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帝赐额为北少林寺。嵩山少林寺《少林禅师裕公碑》(裕公即指福裕禅师)云:“(福裕禅师)寻分建和林、幽蓟、长安、太原、洛阳为五少林”。幽蓟少林寺就是指盘山少林寺。从而,印证了盘山少林寺与嵩山少林寺之间的同根同源的密切关系。2002年、2003年,嵩山少林寺释永信大师多次来蓟进行考察,证实盘山少林寺,是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少林寺分院。据有关文献记载,全国共有十个少林寺,而只有盘山少林寺才是唯一的与嵩山少林寺南北呼应的、名副其实的“北少林寺”。因此,加强盘山少林寺的研究与开发,对于研究北方佛教、道教兴衰史,恢复盘山的佛教名山地位,促进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 
  经过两千年的开发与建设,在盘山留下了众多的寺、庙、院、庵、塔、台、轩、亭、桥等古代建筑,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辽金宋以至元明清,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迥异,巧夺天工,各领风骚,真可谓历代典型建筑大荟萃,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建筑艺术宝库,形成了盘山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。据智朴《盘山志》载,盘山共有22寺、2院、29庵、10静室、9庙、5台、5桥、1寨、4亭、2轩、3佛塔、100余骨塔。可惜,这些建筑瑰宝屡遭战火劫难,至今所剩无几。仅存的古佛舍利塔、定光佛舍利塔先后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;多宝佛塔、普照禅师塔等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改革开放以后,盘山对外开放,旅游业迅速发展。先后恢复重修了天成寺、万松寺和云罩寺,让中外游客重新领略了盘山建筑文化的神韵。在盘山众多文化建筑中,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清乾隆九年(1744年)始建、乾隆十九年(1754年)竣工的静寄山庄(蓟县境内的乾隆五大行宫之一)。清傅增湘在《<静寄山庄歌>有序》中写道:“山庄在盘山之阳,乾隆九年所建,规制差仿避暑山庄,垣周七里半。其后略加恢廓。”整个山庄,占地六千余亩,分内八景、外八景、新六景,附列十六景,共38景,是清代康熙建避暑山庄、雍正建圆明园之后的第三座皇家园林,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又一杰作。山庄建成后,清高宗乾隆皇帝驻跸三十余次,清仁宗嘉庆皇帝驻跸七次。嘉庆十五年(1810年)以后,遂绝巡幸。道光十一年(1831年),裁撤盘山行宫,所有陈设运往避暑山庄,直到清末尚有园宫看守。后遭陕军胡景翼部和看守园官的盗卖掠夺,使存在200多年的皇家行宫遭到毁灭性破坏,现仅存遗址。
 
  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寺庙久盛不衰的香火,吸引了魏武帝曹操、唐太宗李世民、辽太宗耶律德光、辽圣宗耶律隆绪、金世宗完颜雍、金章宗完颜璟等封建帝王到这里巡游、礼佛进香。贞观十九年(645年),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班师回朝,途中曾驻留盘山,赞叹道:“兹焉可游赏,何必襄城外。”留下了帐房石、晾甲石、龙亭石、东征石井等许多遗迹。清乾隆皇帝还特意在李世民留下的遗迹处,亲笔御题“贞观遗踪”四字,并刻于晾甲石旁崖壁上,作为静寄山庄内八景之一。到了清代,盘山成为皇家从京城去往东陵祭祖的重要通道。康熙5次来蓟,其中4次登临盘山,嘉庆12次登临盘山,特别是乾隆皇帝,自乾隆四年(1740年)始,一生中有28年共32次登临盘山,最多时一年3次,发出了“早知有盘山,何必下江南”的慨叹。直到他当上太上皇以后,87岁高龄时,还最后一次登上盘山。乾隆皇帝如此钟情盘山,对全国各地名山来说,恐无出其右者。清代名流王士祯在谈及盘山地位时写道:“海内言名山者,五山之外,若黄山、匡庐……自唐文皇驻跸兹山,辽金诸帝莅止不一,迨于本期,翠华临幸再至,御书辰藻照耀千谷,诸名岳莫敢望焉。”道出了当时盘山在全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。李2、戚继光、朱彝尊、高士奇、张廷玉、刘墉、纪晓岚、和珅等文臣武将,陈寿、郦道元、高适、陈子昂、方孝儒、汤显祖、袁宏道、袁中道、徐霞客、孔尚任、洪升、高鄂、魏源等文人墨客,也纷纷登临盘山。自古以来,凡名山大川,必有贤达之士隐之,以致引来无数慕名拜访者,留下许多佳话传说。东汉末年,大名士田畴为避战乱隐居盘山,归之者至五千余家,在那里曾形成了一个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、兴学讲礼、井然有序的“世外桃源”。盘山由此也故名田盘山。明朝崇祯年间进士李孔昭(字光四),闻京城甲申之变(李自成攻入北京),入盘山隐居,吟诗作赋,不问世事,靠采樵谋生,侍奉老母,传为佳话。现如今,上方寺的进士松,就是因李孔昭而得名的。这些帝王、重臣、文人、隐士都为盘山的秀美风光所陶醉,激情勃发,舞文弄墨,吟诗作对,凿石镌刻,留下了大量的诗文、碑刻、石刻,形成了盘山浓郁的帝王文化、名人文化,使盘山成为文化艺术的宝库。关于盘山的诗文究竟有多少?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统计。就拿乾隆来说,每到盘山,便诗兴大发。“盘山与我向无语,每到盘山必有诗。” 乾隆做了多少首有关盘山的诗?傅增湘《<静寄山庄歌>有序》载:“山中题咏,载入御制诗五集及余集,凡一千三百六十六首。”后来,文史工作者又陆续有了许多新发现,现今已达1700多首。盘山碑刻、石刻更是星罗棋布,璀璨夺目。千像寺佛雕石刻及石碑等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其中佛雕石刻已申请待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《千像祐唐寺创建讲堂碑》载:“昔传有尊者挈杖远来,求植足之所。僧室东北隅崖下有澄泉(洗钵池),恍惚之间,有千僧洗钵,瞬息而泯。因兹构精舍宴坐矣。厥后于溪谷涧石之面,刻千佛之像,而以显其殊胜也。因岩壁刻有多佛,故寺名千像。”佛像分布于千像寺周围,高矮不一,三五成组,或坐或立,均为阴刻线条,体态丰盈,褒衣博带,背衬佛光,发作堆髻,具唐代风格,有的具辽代特点。现今已发现千像寺周围崖壁上,共有佛雕造像124处、535尊。造像中可辨认出释迦牟尼佛、大日如来佛、观音菩萨、地藏菩萨等众多形象。盘山石刻更是随处可见。据统计,目前盘山保存完好、清晰可辨的石刻有224处,其中题字102处,题文22处,题诗120处。在这些石刻中,属乾隆皇帝石刻最多,题诗118处,题文1处,题字12处。在盘山63块名石中(智朴《盘山志》中载有26名石),其中有9石为乾隆所御题镌刻。这些文化遗产,是研究盘山历史、书法雕刻艺术、佛教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
 
  红色文化是盘山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。盘山是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之山,抗日战争期间,盘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,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。1938年6月,八路军第四纵队在宋时轮、邓华率领下,挺进冀东。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,7月14日,在当时县委主要负责人李子光等人的领导下,在盘山脚下的邦均镇,打响了冀东西部武装抗日的第一枪。随后在盘山千像寺成立了有5000人组成的抗日联军,配合八路军主力攻打蓟县、玉田等县城。1940年4月15日,在盘山梁庄子召开了蓟平密联合县成立大会,这是冀东西部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,标志着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。1940年8月,八路军十三团在盘山正式组建成立。
 
  这一年,冀东西部地委和冀东专署同时在盘山成立。由此,盘山发展成为了冀东西部抗日战争的中心。为扼杀盘山抗日武装力量,日伪军先后对盘山进行五次强化治安运动,见人就杀,见房就烧,还出动飞机狂轰滥炸,使风景秀美的盘山变成了一片焦土。但是,盘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不畏牺牲,不屈不饶地与日伪军进行政治斗争、军事斗争。据统计,抗日战争期间,盘山根据地共牺牲县团级以上干部20多名,区级以上干部200多名。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这块根据地,使盘山抗日根据地发展到12个区,1220个村,51.8万人口的广大区域,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。1945年4月,冀东十四地委机关报《救国报》滦西分社从平谷迁到盘山千像寺小石房办公。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声音、国内外重大新闻和抗日战场上的重要信息,都是通过这里的报纸、电台传到冀东各地,极大地鼓舞了冀东军民的抗日热情。目前,在盘山共留有17处抗日遗址和8处抗日标语石刻,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良好实物教材。为缅怀先烈,昭示后人,1957年,蓟县人民政府在盘山修建了冀东最大的烈士陵园――盘山烈士陵园,将全县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等各个时期牺牲的2596名烈士统一安葬立碑。1991年,盘山烈士陵园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一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。
 
  漫游盘山,可以说峰峰有名,步步有景,景景有典。历史典故、古刹梵音、革命事迹以及神灯鬼火、树精蛇怪、慈云法雨、仙洞灵泉等神话传说俯拾皆是,为这座文化名山增添了绚丽的色彩。文化是盘山之魂。建设盘山,开发盘山,提高盘山旅游品位,必先宣传盘山文化、弘扬盘山文化。以盘山迷人的文化魅力优势,重新恢复和打造“京东第一山”的地位和品牌。

天津盘山风景名胜区

 · 景区咨询电话:022-29828186  · 景区投诉电话:022-29821719· 景区救援电话:022-29821814